2022 年水禽产业现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建议

时间: 2024-06-10 19:18:38 |   作者: 斩拌机系列

  核心提示:本文总结了2022年国内外水禽生产与贸易现状及国内外水禽产业研发技术进展,分析了我国水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2023年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世界食品网-)

  摘 要:本文总结了2022年国内外水禽生产与贸易现状及国内外水禽产业技术研发进展,分析了我国水禽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2023年水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做出判断,最后提出促进我国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01

  依据中国畜牧业协会与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数据分析及对我国水禽产业市场供求关系推算,2022年世界肉鸭出栏量约55.9亿只,与2021年相比有一定幅度减少。其中,亚洲占比最大,约85%。其次是欧洲,约占11%。全世界肉鸭出栏量按出栏只数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中国、缅甸、越南、法国、孟加拉国。按出栏重量排名前5位的国家是中国、法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其中,中国大陆肉鸭出栏重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约为69%。2022年世界肉鹅出栏量约5.3亿只,与2021年相比减少约18%。其中,亚洲约占95%,欧洲约占3.4%,美洲与非洲约占1.6%。中国是世界肉鹅出栏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埃及、波兰、缅甸、匈牙利。目前,全球禁止生产鹅肝的国家包括:阿根廷、捷克、丹麦、芬兰、德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瑞典、瑞士和英国。这些国家只是禁止生产,并不禁止销售。而印度是全球唯一全面禁止鹅肝生产和销售的国家。

  从生产上来看,7月11日,巴西农业、畜牧业和供应部(MAPA)发布了第612号法令,制订禽蛋养殖场和蛋加工生产企业注册规定,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企业的一般要求、生产加工要求、包装要求与存储运输要求,该法令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在英国,大量家禽被扑杀,对于家禽养殖和食品生产行业来说意味着巨大损失。与此同时,英国36%的家禽养殖场因为禽流感而受到管控,家禽必须在室内饲养,这也造成了一定的成本上涨。目前,英国政府给予农民扑杀每只家禽以一定的补偿来缓解后者的养殖压力。由于通货膨胀,世界各地的家禽生产商都面临着投入成本上升的问题。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称,生产商承受着巨大的投入成本压力,这反映在价格上涨方面。马来西亚对家禽设置价格上限以确保其价格合理,据说这将曾经有利可图的家禽业务变成亏损企业,并迫使其他企业关闭。

  另外,2022年疫病对水禽产品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国在内的全球多地暴发禽流感疫情。11月11日,美国通报加利福尼亚州等8地发生38起野禽和15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1月17日,意大利通报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等3地发生7起野禽和8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10月,欧盟食品安全局与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曾联合发布报告,表示欧洲正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已上报2 460多起疫情,扑杀4 800万羽家禽,波及全欧37个国家,不论是病例数量还是疫情范围都创“新高”。作为欧洲禽类产品出口大国,荷兰约有2 000多家禽蛋农场,每年鸡蛋净出口达60多亿枚,但自2021 年以来,荷兰已有60多家农场暴发禽流感疫情,当局扑杀的家禽数量超过400万羽;11月18日德国柏林动物园通报,受禽流感疫情影响,柏林动物园闭园。

  从国内水禽产业生产相关政策来看,9月20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典型案例的通知》,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在饲料养殖行业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多元化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饲料养殖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成功的技术路径,涌现了一批典型案例,为全行业豆粕减量使用作出了示范。10月14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禽病组专家编写了《秋冬季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要点》,建议针对不同饲养周期家禽,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基础免疫完善、及时补免。要选择国家批准的疫苗厂生产的合格禽流感疫苗进行接种,确保免疫效果。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畜牧法。此次修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防疫和加工流通体系,进一步强化畜禽种业自主创新,筑牢动物疫病防控风险防线,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完善支持保障措施及畜禽产品保供稳价制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禽产品消费需求。

  据对全国23个水禽主产省(市、区)2022年水禽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全年商品肉鸭出栏40.02亿只,较2021年下降2.41%;肉鸭总产值1 203.07亿元,较2021年上升18.25%。蛋鸭存栏1.51亿只,较2021年上涨0.08%;鸭蛋产量为264.91万t,较2021年下降4.56%;蛋鸭总产值388.80亿元,较2021年上升10.40%。商品鹅出栏4.68亿只,比2021年下降17.88%,肉鹅产值526.73亿元,比2021年上涨0.79%。水禽产业总产值2 118.60亿元,较2021年上涨11.97%。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2022年我国肉鸭、蛋鸭及肉鹅三大水禽产业的产量都呈下降态势,但由于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三大水禽产业的产值都呈上升状态。

  从水禽产品价格来看,进入2022年以来,水禽行业基本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从2022年各季度最后1个月价格表现来看,活鸭方面:2022年第1季度3月末的毛鸭平均价格为8.32元/kg,环比上升5.96%,同比下降4.10%。毛鸭主要产区中,广西毛鸭价格最高,为9.72元/kg;山东毛鸭价格最低,为7.36元/kg。全国主要产区毛鸭价格环比变动均有升有降,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广西,为29.03%;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山东,约为1.18%。2022年第2季度6月末的毛鸭平均价格为10.18元/kg,环比上升7.84%,同比上升28.86%。全国主要产区毛鸭价格环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广西,约为10.87%;上升幅度最小的是河南,约为2.50%。2022年9月的毛鸭平均价格是10.72元/kg,环比上升0.56%,同比上升16.11%。在毛鸭主要产区中,广西毛鸭价格最高,为12.26元/kg;安徽毛鸭价格最低,为9.60元/kg。全国主要产区毛鸭价格环比变动有升有降,其中上升幅度最高的是江苏,为5.19%;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广东,约为8.08%。2022年第4季度12月末的毛鸭平均价格为10.46元/kg,环比下降8.57%,同比上升20.92%。可以看出,2022年全国毛鸭均价逐渐上升,有较好的销售前景,且在广西的销售市场中,毛鸭价格的上升幅度较大。

  鸭蛋方面:2022年3月,鸭蛋月度平均价格为13.65元/kg,环比上升2.39%,同比上升14.82%。2022年6月,鸭蛋月度平均价格为14.21元/kg,环比上升2.08%,同比上升21.87%。2022年9月,鸭蛋月度平均价格为14.92元/kg,环比上升2.05%,同比上升23.61%。2022年12月,鸭蛋月度平均价格为15.07元/kg,环比下降1.37%,同比上升24.44%。总的来说,2022年全国鸭蛋均价也呈上升趋势。

  鸭苗方面:2022年3月,我国鸭苗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1.16元/羽,环比上升2.72%,同比下降74.06%。2022年6月,我国鸭苗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1.98元/羽,环比上升17.16%,同比上升144.16%。2022年9月,我国鸭苗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7.54元/羽,环比上升22.80%,同比上升281.00%。2022年12月,我国鸭苗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1.41元/羽,环比下降72.24%,同比下降23.12%。全年鸭苗价格波动较大,毛鸭成本下调目前还难以实现。整体来说,虽然未来随着消费恢复行情会变好,但具体到当前的价格和未来的市场仍然未知,行情报价短期内客观来说仍然承压。

  从对外贸易来看,受疫情影响,我国进口冷冻食品备受关注,多次发生进口冷冻食物外包装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事件。我国水禽进出口量也遭受了严重下滑。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1—10月家禽进口金额为10 86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9.7%。其中2022年1—10月冻的鸭块及杂碎进口数量为25t,出口数量为3 745.7t。2022年1—10月家禽出口金额为856.7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急剧下滑。2022年1—10月冻的鸭块及杂碎进口金额为37.8万元,出口金额为4 535.69万元。

  2022年7月22日,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青海省刚察县和共和县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病死亡野禽273羽。疫情发生后,当地立即按照相关应急实施方案规定,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对全部病死野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周边家禽进行监测排查,实施紧急免疫。随后,9月26日,湖南省凤凰县发生1起家禽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截至9月28日,存栏家禽519羽,发病516羽,死亡385羽。疫情发生后,凤凰县委、县政府及时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按照防治技术规范要求,依法、科学防控,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对疫点养殖场385羽死禽进行深埋消毒处置,所有活禽进行强制扑杀及无害化处置,并彻底消毒。12月15日,中国香港元朗区湿地公园发生一起野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一只野生黑脸琵鹭感染死亡。

  2022年,国外水禽产业研发技术进展主要在禽类养殖、疾病防控、禽类产品应用3个方面。

  在禽类养殖上,弗吉尼亚理工大学Jacobs 等学者认为增加环境复杂性和丰富性,例如增加游戏行为可以提高家禽福利水平以及活动水平。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Fries-Craft等学者评估了一种专有的藻类成分对家禽性能、肠道健康、全身免疫和玉米或小麦日粮之间的代谢/免疫基因型的影响。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Mahmoudi等学者探讨了角豆树部分替代玉米果肉粉对家禽性能、肠道菌群、胴体性状和肉质的影响。研究发现角豆果肉粉可以作为非常规饲料以7%的比例应用于肉鸡日粮,对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没有负面影响,并且可以增加不饱和度,而不会对氧化稳定性或感官性状产生负面影响。波兹南大学Perz等学者研究发现补充外源淀粉酶的蚕豆种子对家禽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

  在疾病防控方面,加纳大学的Kayang等学者研究了加纳当地家禽在感染快速(高毒性)和低速(低毒性)新城疫病毒(NDV)毒株后的反应。江原国立大学的Hosseindoust等学者发现使用抗沙门氏菌噬菌体能够抑制蛋禽感染加里纳鲁沙门氏菌。瓜达拉哈拉大学Perez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的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多样性是由属于不同基因型的不同谱系的病毒共同传播引起的,且墨西哥IBV 谱系与马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疫苗株有很大不同,表明墨西哥当期使用的疫苗可能需要更新。

  在禽类产品应用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创新学院副院长Craig B. Arnold领导的团队用鸡蛋清制造了一种气凝胶,这种轻质多孔材料可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水过滤、储能、隔音和隔热,例如能够以较低成本去除海水中的盐和微塑料,效率分别为98%和99%。

  规定了农安籽鹅的特性、体貌特征、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及性能测定方法;以黑羽番鸭为研究对象,克隆TNNI2基因并对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北京鸭不同品系参考群的合并对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的影响,为北京鸭基因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了烟酸对种鹅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稻壳用于肉鹅养殖的可行性及合适的添加比例;研究了饲料中添加迷迭香提取物对浙东白鹅的促生长效果及对机体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生物发酵玉米对于提高鹅的饲料利用效率、改善脂肪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效果明显;研究了不同饲喂模式下饲粮蛋氨酸水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羽毛生长的影响;探索了益生菌发酵饲料和普通全价饲料饲喂模式下所产鸭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研究了不同钙、有效磷的添加水平对产蛋高峰期种母番鸭产蛋性能、孵化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

  建立一种能快速、准确检测鸭星状病毒3 型(Duck Astrovirus-3,DAstV-3)的SYBR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TCID50 等技术对解析鸭瘟病毒(DPV)UL41蛋白进行分析,从而解析UL41蛋白在DPV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了鹅星状病毒(GAstV)、鹅细小病毒(GPV)、新城疫病毒(NDV)等鹅主要病原在我国鹅群中的混合感染情况;建立了快速检测鸭血清多杀性巴氏杆菌抗体的胶体金试剂条;研究了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抗体保护雏鸭抵抗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能力。

  通过乳化和微胶囊化来提高鹅肝油稳定性,从而实现鹅肝油的高效利用;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法从皮蛋“爆蛋”样品中分离获得BD菌株,探究皮蛋“爆蛋”原因;通过测量肉鸭胸肌的电子感官指标为肉鸭风味构建一个相关的数据库;检测了北京鸭×连城白鸭梯度血缘群体胸肌中亲水性物质的含量以及种类;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辣条鸭排中辣条调料添加量等4个单因素最佳范围;研究了不同日龄扬州鹅肌肉营养物质及肌纤维特性肉品质差异。

  研发出大角度翻蛋孵化机及“变角度翻蛋”孵化新技术,可提高大体型鹅种蛋、中型鹅种蛋、肉种鸭蛋孵化性能,并能够大幅提高鹅鸭苗的质量和生长性能;研究了公鹅及睾酮对鹅食欲及肌肉脂肪沉积的调控机制。

  发布或实施国家标准5 项:《蛋鸭营养需要量》(GB/T 41189-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41 种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1-2022)、《畜禽屠宰加工设备 家禽脱毛设备》(GB/T 41830-2022)、《规模化家禽饲养场流感防控环境管理技术规范》(GB/T 41381-2022)、《规模化家禽饲养场流感防控设施设备配置要求》(GB/T41380-2022)。发布或实施行业标准若干项:《天府肉鹅》(NY/T 4050-2021)、《畜禽肉分割技术规程 鸭肉》(NY/T 3962-2021)、《畜禽养殖场空气源热泵应用技术规范》(NB/T 11039-2022) 等。发布或实施地方标准若干项:《鸭瘟强弱毒核酸鉴别诊断技术》(DB35/T 2034-2021)、《鸭无水面饲养技术规范》(DB35/T 690-2022)、《鹅星状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DB3212/T 2035-2022)等。发布或实施企业标准若干项:《肉鸭屠宰加工技术管理标准》(Q/DMS 0001S-2022)、《正泉肉鸭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Q/PTZQ-2022)等。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的成立打通了“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有力推动了科企、校企等联合进行良种繁育与推广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政府在育种科研项目中发挥决策者、启动者、协调者和评估者的作用;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相应的科研人才,建立水禽育种的大数据平台,展开大数据分析;养殖企业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供育种相关的生产要素和育种前沿技术,并通过多种与养殖户的合作模式进行良种推广。在这种多元主体合作参与机制的推动下,“草原鸭”“中新鸭”“Z 型北京鸭”等培育品种成为我国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蛋鸭新品种3 200 万只,真正实现了目标与效益并重,良种繁育源源不断,推广效果持续向好。

  由于契约养殖模式、旱养模式表现出高效率与高收益特征,使得2种养殖模式仍在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方面备受青睐,龙头企业利用契约模式下的“反套牢”激励,养殖户则借助旱养过程中粪便便捷收集处理、水体疫病传播渠道阻断等优势,推动水禽养殖绿色化转型。与此同时,智能场舍打造、抗病高繁品种培育、豆粕减量替代、兽用抗菌药减量化使用、水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水禽无害化处理等各环节降本增效与环境友好行为,正增强着现有养殖模式对水禽产业绿色转型功能的发挥。譬如,低蛋白质日粮的研发与运用使得肉鸭生长后期饲料蛋白质含量降至15%,从而消减了饲喂过程中对高蛋白粮食作物的依赖性;水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突破75%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降低了水禽养殖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快了水禽产业养殖模式绿色发展步伐。

  时下,我国消费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传统的标准化生产和大众化的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水禽行业瞄准消费细分需求变化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供给能力使供需匹配更精准。水禽加工企业通过升级屠宰加工技术工艺、发展精深加工和精准营销来提高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部分屠宰企业针对不同水禽品种的营养特色、口感、肉质等开发出更多元化同时适应工厂化生产需求的水禽产品,如生鲜白条鸭、鸭坯等粗加工水禽肉类产品。此外,当前消费者对肉鸭产品的需求日趋健康、安全和多元化,部分企业重点关注消费者需求,拓宽产品线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开发如鸭脖、肥肝等高附加值熟食品、休闲食品,提高水禽产品生转熟比例,建立产业新生态。

  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可以触达的地方都能产生交易,从而促使销售渠道产生巨变。如今,线上和线下不断涌现出新兴渠道类型,水禽行业的丰富度也有所提升。水禽养殖企业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渠道,通过新零售、对接食品企业、社区团购等多种销售渠道,提升消费体验。水禽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渠道的丰富,使得营销场景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水禽产品不再以白条鸭等单一产品形式出现,鸭坯、烤鸭熟食等产品的出现缩短了水禽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催生出家庭场景、线下门店、团膳等多种消费场景,提升水禽行业消费价值需求,拓宽了产业市场空间。

  由于豆粕、玉米等饲料资源受种植面积与产量限制,对外依赖度居高不下,水禽饲养的蛋白饲料供给趋紧,精饲料供不应求。资源约束造成饲料、人工、场地等生产要素费用上涨,养殖利润缩水,形成了水禽养殖业从业人员短缺、综合素质偏低的状况。与此同时,水禽粪污排放量大且综合利用程度低,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恶化了生态环境。目前,环境因子对水禽饲养的约束作用持续受到关注,“种养结合”被认为是解决资源环境制约作用、推动水禽养殖绿色发展的突破口。然而,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服务技术尚不健全,种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完善,亟需依靠农情监测技术、节粮高繁种源、智能饲喂技术、粪污高效利用技术、病死鸭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纽带连接。可见,绿色养殖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工作亟待进一步推进。

  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及国民对水禽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水禽养殖业迎来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水禽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从水禽养殖出存栏规模来看,2018年,全国水禽主产省份的水禽商品出存栏量达到44.38亿只,而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水禽商品出存栏量分别为60.3亿只、63.72亿只、59.11亿只、54.8亿只,水禽养殖规模自2018年先升后降,规模调整进度缓慢,难以跟进市场的整体动态发展,连续2 年调整下降但仍未恢复到2018年的水平。据估算,2021年水禽产业存在30% 的产能过剩,2022 年水禽产业去产能依旧缓慢,仍存在20%的过剩产能。产能过剩导致水禽产品市场饱和,水禽产业投入成本过多,产品分摊利润大幅下降,这就导致出现终端不盈利、前端亏本的局面,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存在亏损的风险。

  水禽养殖的饲料原料主要由玉米、豆粕等谷物组成,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原料产量降低以及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俄乌冲突带来的粮食进出口影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管控导致交通不便,各地原料供不应求,价格继续上涨。玉米从年初的2 752.85元/t上涨到年末的2 889.74元/t,其中5月份价格高达2 924.25元/t;豆粕价格也居高不下,从年初的3 645.58元/t上涨至年末的5 398.63元/t,涨幅高达48.09%,造成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鸭苗的价格也持续走高,从1月的0.75元/羽持续攀升至9月的7.54元/羽,直到年末鸭苗价格仍保持在5.08元/羽的高位,再加上上涨的运输成本,农户的现金流压力陡增。成本的上涨也推动着市场销售价格的走高,毛鸭和鸭蛋的价格略有上升,但涨幅比不上成本的猛增,且销售量不尽人意,水禽产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存在矛盾,亏损压力明显增大。

  当前,农贸市场等传统的消费市场发展因设施落后、市场收益率低等因素导致发展受限。另外,疫情背景下人们对安全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加速了传统消费市场发展进入萎缩期。水禽产品生鲜化和营销渠道逐步线上线下一体化,这一方面使水禽产品的本地化销售得以实现,迎合消费者便利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供货源本地化也减少了产品的损耗。如今,社区生鲜店、社区团购等本地化新型商业业态的蓬勃发展冲击着水禽行业的传统消费市场。与此同时,消费者渠道选择的变化催生出的多种本地化销售业态竞争激烈。目前,我国有近2 600 个本地化生鲜零售品牌,但消费市场增量呈现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这也加剧了本地市场的竞争程度。在水禽产品消费特征区域性明显的背景下,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差异化是未来破局的关键。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水禽产业迎来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契机。由于水禽产业对于环境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绿色发展对产品的绿色安全品质要求,因此水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方向主要是减排降污和提高绿色安全产品供给。一方面,可以预见未来环境治理与保护将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而环保督察工作和绿色环保鼓励宣传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推广,都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养殖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养殖户的整体绿色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生产技术接受面不断扩大、扩散速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食品生产全过程溯源追踪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兽药减量化”相关文件的出台和行动实施,都将推动水禽行业不断适应食品的绿色安全生产要求,着力提升水禽产品的绿色安全水平,不断降低水禽产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未来水禽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态势将进一步增强。

  水禽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运营与智能化操控驱动着水禽产业生产、经营和监管方式变革。2021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日益推进、农业数字化全面推进、新型营销模式加速推广等发展现状,预示着水禽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数据的挖掘与集聚给水禽产业数字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水禽产业价值链、组织链、供需链三大主体共生链条与产品链、资金链、技术链、信息链四大要素融通链条的高效衔接。因此,结合水禽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情况,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媒介,改造升级现有基础设施,借助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推动水禽产业智能化、协同化改造,提高水禽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融通水平,助推智慧农业发展已是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受地域水禽品种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以及物流和交通的限制,长期以来,水禽产品消费区域化程度较高。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以及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水禽产品消费迎来升级,消费者对于水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呈现多元化、跨区域的趋势。原本地方性的风味水禽产品,例如南京盐水鸭、上海本帮酱鸭,潮州卤鹅,以及一系列的地方名优水禽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水禽产品的消费市场愈加广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费渠道多元化,水禽企业标准化、品牌化与连锁化的经营为水禽产品市场实现跨区域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新的商业形态的出现,加之运输物流条件的改善和产品制作保鲜技术的不断改进,水禽产品的流通更为便捷和高效,产品风味控制更为稳定,水禽产品的区域流通更为广泛,跨区域消费特征将更为突出。与此同时,不同地区消费者习惯和文化差异对水禽产品消费区域化特征的影响将进一步弱化。

  在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水禽养殖模式尽管在不断转型,但依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因此进一步推动水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仍然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首先,继续引导水禽养殖行业从业者主动了解绿色低碳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绿色低碳生产理念,不断提高从业者绿色低碳转型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进一步提高水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粪污的利用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再者,不断完善养殖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养殖方式转型方面对养殖户的带动作用。最后,要积极探索构建基于行为和结果导向的水禽行业绿色生产补贴政策,以发挥绿色低碳补贴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盛行,禽类产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再加之准入门槛较低,导致行业快速无序扩张。但家禽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是疫情下总体消费持续低迷,以及产品的结构种类和创新程度未能与市场同步进行及时转型升级等现状,这无疑让本就产能过剩的水禽行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供给端市场价格过低,企业难以实现盈利,市场稳定性也有所下降。为使水禽行业健康发展,龙头企业需要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带头主动减产,矫正扭曲的生产要素配置,推动产业规模合理适度调整。另外,全行业也需要在准入门槛方面达成共识,要改变过去那种盲目进入所带来的低价竞争的经营环境,确保将有效的资源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控制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水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水禽产业经营较为分散,且区域之间、主体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供给侧在市场信息获取方面部分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容易导致盲目扩张。需要抓住当前数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构建水禽产业信息体系,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水禽产业市场发展的有机融合,系统收集水禽产业相关信息,并在权威平台上及时发布。同时,应注重消除水禽产品流通领域的“数字化洼地”,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市场主体信息化水平提升。在动态监测市场信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不同属性市场信息存在差异,在关注水禽产品供需变化的同时,还应依托产品产前、产中及产后等方面的数据,加强对产品价格上涨或者下降市场信息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第二,保证市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公开性和权威性,市场主体应该能够从正规渠道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使得信息收集成本下降,同时引导构建更高效的供应体系,实现供需平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了传统的市场消费方式,线上渠道相较之前有了更大的发展,为打破农产品流通的区域壁垒奠定了基础。当前农产品跨地区流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应该继续构建、完善由本地、本市、本省到全国的多个层次的水禽农产品供需联动体系。跨区域流转应在统筹供应中发挥整合作用,而通过当地生产或近距离流通为特征的“地产地销”模式则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当支撑或补充的角色。尤其要重视流通环节的基础性作用,提升物流、商流效率。充分考虑线上销售、仓储物流、运输保障之间的衔接与协同,同步完善水禽产品区域间绿色通道制度,降低产品跨区域流动的成本,为水禽产品的跨区域合理有序流通创造条件,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能够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实现同城化消费体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0后”小伙用川剧变脸震撼美国高中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魅力丨Z世代 正青春

  北京多个老楼加装电梯停运,运维比建造还难?高楼层住户为何也投装电梯反对票

  5-1!16岁天才助攻双响 巴萨金童梅开二度 西班牙2场10球剑指夺冠

  OpenAI泄密者公布165页文件:2027年实现AGI、计算集群将耗资千亿美元